之前難推的新技術順利推開,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新技術聯手新機制,引發了“化學反應”,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開春之際,大型機械開進農田,鐵牛轟鳴,深松改壟一氣完成,那場面真是激動人心。”64歲的趙景文說,“我活了60多歲了,這60多年的土地第一次得到深松,土地‘翻身’了,俺們農民的經濟收益隨著也會‘翻身’的。”
“原來的小型農機具只能向下松地達到10公分,所謂犁底層很難打破,合作社的大型機械則能深松到35公分。”王娜說:“原來那種情況下,玉米根扎得不深,根部一個團橫向生長,根攤著,深松后根就向下扎得深了,增強了玉米抗倒伏能力。”
由于推廣高光效栽培技術,通風好,采光好,產量大大提升。今年,長嶺云天化合作社的千頃玉米高光效栽培示范田每公頃產量達到了2.3萬斤,比沒有運用高光效栽培技術之前增產8000—9000斤。
新技術推廣順暢了,農民的日子紅火了。“土地流轉后釋放出的500個勞力,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除了自己外出打工的,有150人集體勞務輸出、60人去云天化太平川基地就業,另有20來人作為合作社的雇工使用。”韓春雙說,“參加合作社的社員,打工錢得了、地錢得了、國家補貼錢得了,效益好了還有分紅,好幾塊收入加在一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六七千塊錢,今年保守說也能達到人均1.5萬元。”
眼下合作社才剛邁出第一步,韓春雙說,他們計劃3年內投入資金3100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52臺套,控股5到8家農機合作社,屆時作業面積可達3000公頃,受益農戶將達到1500戶,可轉移勞動力1000人。同時,在完成自己合作社土地耕作的前提下,為其他合作社或種田大戶提供代耕服務,拓寬增收渠道。
“要實現糧食繼續增產,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在保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的同時,必須通過推廣應用新技術繼續提高單產水平。”吉林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說,從全省范圍看,高光效栽培技術推廣大多在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處得以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下一步,吉林省在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上還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