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農民主打“低碳牌”
“以前,農民種地都是撒化肥,用起來雖然方便,勁兒大,但肥效短,而且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對土壤的破環也比較嚴重。而施用農家肥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減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正在指導施肥的龍新鄉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楊蒼昌介紹說。
龍陵縣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壯大高原特色農業,精心組織實施“低碳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建立了以“農家課堂”為核心的農民綜合培訓網絡,以“農民點菜、政府配餐”式按需培訓、科技專家下鄉等培訓學習形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致富技能。同時,引導農民少用化肥多用生物肥料,不搞秸稈焚燒多搞秸稈還田,鼓勵農民多施農家肥。為了真正實現低碳種植,今年春耕,該縣組織農技人員下鄉進村,舉辦培訓班,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等服務。種保潔田、算“低碳賬”的農民多了起來,許多農民紛紛放棄過去大量使用化肥的做法,選擇了環保健康的農家肥、生物肥等“低碳春耕”方式,漸行漸遠的農家肥梅開二度,火了起來,每噸禽畜糞便售價為300元至800元。春耕備耕生產以來,碧寨鄉梨樹坪村養豬大戶楊維林的豬場里,每天都有農民來購買豬糞,收入不菲。香科煙種植大戶趙德文說:“我家種植的20多畝香料煙施的都是農家肥,病蟲害少,煙葉品質高,都賣到了好價錢。”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豬糞的肥效就是高,這兩年咱一直用它和碎莊稼秸稈、爛樹葉等進行漚化發酵。去年咱家種的8畝玉米大豐收,玉米棒大粒飽滿,畝產在620多公斤,再加上香料煙的收入,光咱這幾畝地就收入3萬多元!”梨樹坪村金田寨農民普正昌高興地說。
“建一口沼池,沼渣、沼液替代化肥,一年可以節省2000多元。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地里的石斛、水稻、水果成了真正的綠色無公害產品,提高了經濟價值和市場競爭力。”采用“豬-沼-石斛”的循環經濟生態經營模式的三家村村民趙濤告訴記者。目前,龍陵縣已建成沼氣池2萬余口,按每口沼氣池產有機肥3噸,該縣春耕期間沼氣池可提供6萬噸左右,可為農民節省肥料錢500萬余元。
“前幾年種地化肥當家,現在是農家肥唱主角。”日前,龍陵縣龍新鄉勐冒村農民廖放發一邊往地里送豬糞一邊對記者說。春耕時節,該縣農民沒有大把大把地往地里撒化肥,而是依照政府的引導把畜禽糞便、腐殖質、沼渣、沼液視為土壤增肥的主角,主打“低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