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選擇優良苗種
目前苗種主要有下列來源:首先是從野外直接捕捉。每年的4~10月都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或者利用晚上點燈照明的方法捕捉。這種方法尤其適于初養者采用。其次就是從市場選購。值得一提的是,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不能用作鱔種。橙黃色的黃鱔比青灰色的生長速度、增肉倍數都要高,特別是黃斑大的更宜優先選購。同時,要注意苗種規格要基本一致,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投入鱔種前7~10天,每平方米池子用生石灰0.2公斤清塘。放養密度視情況而定:水源充足、鱔種規格小的每平方米可放養3~6公斤;水源不便、鱔種規格大的每平方米可放養2.5~5公斤,同時還可投放占鱔體總重10%的泥鰍混養。
五、科學飼養管理
從自然環境中捕捉來的鱔種,一般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必須經過一段馴飼過程,否則會導致養殖失敗。馴飼的方法是:黃鱔放養3~4天內先不投飼,然后在黃鱔行動正常后,于晚上開始引食。引食飼料選用黃鱔最喜歡的蚯蚓、河蚌等,用量可為鱔體總重的1%。第二天根據吃食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并稍稍提前投餌時間。由于黃鱔對餌料選擇性較強,故在引食成功后,必須在引食飼料中逐漸摻入本地來源廣、價格低、適口性好、增肉率高的其他餌料。需要注意的是,人工配置的飼料、動物原料最好煮熟(活餌除外)。投餌地點最后定位于泥埂一端稍稍壓平的臺面上,投餌時間在能看清黃鱔吃食的傍晚為最佳。一般經過一周左右馴飼工作便會基本完成。
六、嚴控水質管理
一般情況下春秋每3~5天換水1次,夏季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只可換去1/4~1/2,且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一致,溫差不要超過3℃。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最好是在有陽光的時候換。換水的同時要注意清洗食臺和污染的地方。有條件的能保持微流水更好。水質好的表現為黃鱔吃食時會發出“吱吱”聲。池內水位要依水溫、季節、天氣情況而適當調整,一般應控制在6~25厘米范圍之內。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