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伴隨“單獨兩孩”新政的啟動,“生還是不生”,成為許多人熱議的話題。
無論是考慮“獨子成長的風險性”,還是擔心“空巢父母太寂寞”,當“一個太少,兩個正好”的夢想照進現實,符合條件、有意再生的“單獨”夫婦們的確值得額手相慶。
“獨柴難燒,獨子難教”。計劃生育40余年來,我國已經累積了1.5億多的獨生子女。孤獨、自我中心成為他們當中許多“小皇帝”的通病。給孩子生個兄弟姐妹,有利于培養健全人格。這也是今天的父母們,愿意生二孩的主要動因。
兩孩,還可以分擔養老壓力,減少“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失獨”風險。“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孤獨。面對年邁父母日益突出的精神關愛、看病照料等需求,許多獨生子女感到有心無力、獨木難撐。而獨生子女的意外傷亡,不僅是個人災難,也是社會之痛。
就家庭幸福而言,多項調查均表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愿意生”。但是,“心動”與“行動”之間,還橫亙著猶豫。
猶豫原因,首推育兒成本。奶粉貴、看病貴、入托貴、擇校貴、買房貴,添丁不僅是“添雙筷子”,更考驗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網上流傳著一個賬本:在京、滬、穗等一線城市,撫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需要花費上百萬元。“生二孩堪比買房子,鏡花水月,想想而已”,許多工薪族望而卻步。
猶豫背后,還有價值取向的轉變。對于“生或不生”這個問題,女性比男性更敏感。相較于男人更愿意多要一個孩子,女性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延遲了結婚年齡,而且加強了生育控制。許多人不再把全部期望系在孩子和伴侶身上,而更多地關注個人發展。對她們來說,多生一個孩子,不僅時間、精力“吃不消”,還將加劇就業難,“一來就生兩個,哪個公司都受不了。”
選擇題折射社會焦慮。進入21世紀,中國面臨快速“少子化”和加速“老齡化”的挑戰,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數降至當前的1.5—1.6個。國際經驗顯示,婦女總和生育率一旦跌至1.5的警戒線下,很難“逆轉”。為此,昔日私權范疇的家庭問題,如今已被一些國家作為公領域的問題給予關注和干預。日本在1989年總和生育率跌到1.57的最低水平時,許多媒體以“1.57震動”作為頭條,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促使政府在1990年成立了一個部際委員會,著力創造一個有利于生育與養育兒童的環境。
降低生育率難,提高生育率也不易。要提振我國總和生育率到1.8的適度水平,有關政府部門同樣應正視社會焦慮,著手前瞻性政策,幫助家庭降低生養成本,改善工作條件,協調婦女職業發展和家庭生活的矛盾。“工作著是美麗的”,女性通常有兩個美好心愿,一是生兒育女,二是堅持工作。法國近年來生育率回升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提高母親就業率。
“單獨”夫婦到底要不要生二孩?就個人而言,答案無高下之分。或許還是那句話,“最重要的是聆聽自己的內心,想想什么才是你真正渴望的自由、生活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