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第34個世界糧食日之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發表了題為《依托家庭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演講。用生動的事實和準確的數據闡明了中國糧食道路的豐富內容和重大成就,從而給了世界一個更加明確的信號:中國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中國的糧食道路,是一條依托中國實際、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形成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之路。從過去幾千年追求溫飽的小農社會,到新中國成立后探索人人吃飽飯的艱苦實踐,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家庭承包經營成功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們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產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是中國糧食道路的巨大成功,既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也深刻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
中國的糧食道路,在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制度創新、科技進步與政策扶持。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吃飽飯是最大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拉開改革序幕,并由此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使幾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調動起來,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近10年來又連續增產,更加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糧食道路的自豪與自信。
改革創新的鮮明特色,使農業生產與時俱進、保持活力。這些年,我國家庭農業越來越明顯地面臨小規模經營局限,如何讓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中央及時作出了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的決定,鼓勵引導農村土地依法自愿流轉,為現代農業發展拓寬了更大空間。但我國的糧食規模經營,不是照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大農場經營,而是從人多地少的實際出發,既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又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大力發展股份合作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樣既維護了農民利益,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堅持科技進步與政策扶持,使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些年我國不斷增加農業投入,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提高,農業抗災能力明顯增強。通過技術進步,近10年我國糧食畝產提高69.6公斤,科技對增產貢獻率接近70%,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5%。每當小麥成熟的時候,大批聯合收割機一路由南往北,追趕著季節,追趕著豐收,在廣袤大地刻畫出機械化的壯景。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糧食道路,不是封閉保守的道路,而是開放合作的道路。以技術進步為例,中國許多農業技術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近些年我國在亞洲、非洲等地區近100個國家建立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先后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3萬余人次,并幫助這些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中國對農業的政策支持手段,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我們愿意與各國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農業發展模式。
走穩中國的糧食道路,既是我們多年來對糧食生產與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實踐總結與理論認識,更應增強我們對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實踐自覺與道路自覺。盡管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面臨不少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改革創新,中國人的飯碗就一定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任何時候都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