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說,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差別較大,需要合理引導。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市和東部城市資源優勢明顯,吸引大量流動人口聚集。這些城市普遍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比較嚴重,承載壓力較大。
近年來,以北京為代表的超大城市出臺了多項強化戶籍作用的政策,如買房買車等若無戶籍需要繳納不同年限的社保,同時,流動人口的子女異地高考的難題也一直沒有突破,給這些城市無戶籍的常住人口帶來了諸多不便。
在外企工作九年、已經做到高級主管級別的劉奇今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MBA,學費高達21.8萬,雖然他花“巨資”讀書的主要動機并不是為了獲得北京戶口,但“如果兩年后能夠有機會落戶,也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
就在劉奇得知自己被人大錄取的幾乎同時,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向北京市屬用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出的指導性意見,2013年北京市屬各用人單位引進落戶的應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畢業當年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
這個消息雖然針對的是“北京市屬單位”且是“指導性意見”,但劉奇還是有些失望的,他覺得自己落戶的希望渺茫。
雖然超大城市的戶口短期內無法放開,但黃明也表示,這次戶籍改革是配套進行的,一方面要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務,讓那些暫時還不具備在城市落戶條件,或者不愿意在城市落戶的人,也在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能逐步的享有同當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第二個原則是分類指導,就是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的標準,向全社會公布,讓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的常住人口都能了解每個城市的具體條件,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來,給自己有一個固定的預期和希望。”黃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