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農村集體土地直接入市是否會促生供地模式由單軌變為雙軌?
史嘯虎: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終極目的是土地市場化和財富化,政府退出土地市場。市場化下的供地模式當然肯定不會是所謂單軌,也不會是雙軌了,而是市場化和多元化的。土地市場化的結果也就必然是市場供需規律起作用了。屆時,房價將根據市場需求有漲有落,但絕不會再出現像近些年中國沿海大城市如此高得出奇的房價了。當然,這種土地市場化是要受到國家的土地利用和開發規劃以及相關的土地管理法律的嚴格約束的。
政府退出土地市場后,不再具有市場交易方甚至是市場壟斷交易方身份,也不再纏有土地商業利益,即可輕裝上陣,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土地市場頒行更為科學而嚴肅的規劃和監管,保持土地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
退出土地市場后的政府將大有可為。光明網:有觀點認為,允許農民自由流轉土地會造成農民大量失地,產生新的土地利益集團,侵害農民利益,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你如何評價?政府應該在農村土地流轉中扮演什么角色?
史嘯虎:這種說法流傳已久,包括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后中國會拉美化、印尼化甚至菲律賓化等等。但這些聳聽之危言全都是主觀臆測,并無任何法理依據。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一個國家的治理是否得當主要取決于其法治程度如何,而與是否允許和存在土地的市場化和資本化毫無關系。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治理有方的國家哪一個不是土地財富化和市場化高度發展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我國,數千萬失地農民、侵害農民利益的土地利益集團、到處可見的強拆甚至血拆、每年數不勝數的因土地糾紛而生的群體性抗爭事件和上訪截訪,等等,這一現實不正說明了這些說法的荒謬性嗎?
我認為,我國通過政治和經濟改革正在走上更為完善的法治道路,完全可以通過制訂和頒行一系列詳盡而完善的土地利用和發展規劃以及相關法律對土地市場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上述那些主觀臆測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在中央下決心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當下,如果還繼續散布這些錯誤言論,那就顯然是在為侵害農民利益的土地利益集團阻擾是次改革而代言了。
在土地市場化過程中,政府可以根據土地的經營性或非經營性、商業性或公益性、工業性或農業性等不同類型土地交易確定不同的土地交易稅、土地增值稅和所得稅稅率對土地市場交易行為進行征稅,調節、限制或鼓勵各種違背或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土地交易。為了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政府對于涉及農戶或家庭農場等擴大農業種植和經營規模的土地交易則可予以減免稅收甚至提倡由國家政策銀行或商業銀行向購買方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等方式加以鼓勵。退出土地市場后的政府將大有可為。(